作者:蔡百祥
前幾天我的健身教練很認真的跟我說「我覺得你最近的運動量變少很多、也沒有在飲食控制,這樣繼續上個別教練課只是浪費你的錢,我們要來好好想一想怎麼調整」,後續他幫我安排了早上起來之前要先做個幾組自我訓練,再去做當天的事,我雖然答應了,但我根本做不到。教練也沒有生氣,而是再溫和的跟我討論我該怎麼調整,後來我就慢慢可以配合調整,這件事情讓我想到我自己在工作上的經驗。
我在工作時,常遇到孩子情緒行為議題卡住的三個狀況就是,第一:孩子家長或老師以為只要看我一次,個案就會立刻變好。第二:不願意參考我所提出跟孩子討論適當溝通、妥協的做法(想想孩子內心的需求是什麼),因為孩子家長或老師內在有個聲音是「我現在如果跟孩子討論或調整自己的做法,他們會不會得寸進尺,以後就用負向行為來要求」,但如果孩子家長或老師這樣想,那就真的就卡死了。第三則是最常見的,上述兩點皆有。
我後來看到流傳的一張迷因梗圖,覺得說得很對,我修改了一下並與百香果分享。孩子的情緒行為議題是過去日復一日累積下來的,我們只能做好我們能做的(例如:持續相信孩子會改變、同理與照顧孩子的情緒需求、遊戲治療、行為約定、正負增強、引導孩子自我思考),然後,等待時間發酵、改變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