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去年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動畫公司也出了相關的電影,以擬人化的方式來描繪情緒在大腦中運作情況。我在工作時,常遇到家長向我詢問「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發脾氣,我該怎麼辦?」、「學校同學都跟老師告狀他是怒怒哥」...等等的狀況。
我想父母要先冷靜下來、觀察情勢,父母冷靜下來,才可以用大腦好好思考原因與解決方法,也可以示範成熟大人的身教,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情緒處理方法。孩子因大腦功能與身心人格仍在發展,沒有大人成熟,在情緒管理上,需要父母的幫忙。
覺察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先知道自己有情緒,也就是心理學常講的「覺察」。父母可以同理孩子的感覺,站在孩子的立場,描述他/她的情緒,並稍微幫忙分析原因。大概可以採這樣公式:「描述可能原因 + 回饋孩子當下的情緒 + 解釋孩子的行為」。例如:「是不是因為剛剛不讓你在房間玩躲貓貓,所以你現在很生氣,一直瞪著椅子、咬牙切齒」或「你現在好像心情不好,我猜是不是跟....什麼有關」。
如果孩子能說對,那很好,但如果孩子搖頭、說不是或沈默也沒關係,因為重點不在於有沒有「猜中」心思,而是有做「關心」的動作,這就是關係建立與溝通的橋樑。
另外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天生對情緒的感覺很敏銳,但還沒辦法很快的說清楚或知道/面對原因,所以有時一直問,是問不出什麼的。當孩子自己也還一團混亂時,大人很容易以為孩子是故意不說、或在耍脾氣鬧變扭,這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先緩一緩,給彼此一些空間。
表達
當孩子透過數次這樣或是類似的經驗,他/她除了開始敏銳自己的情緒外,心理被滋養了,才能慢慢開始學習大哭或大鬧以外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情緒管理的第二步:「表達」,當情緒獲得抒發後,感覺會好一些。
只是孩子部分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大人或社會比較喜歡的(例如:用大聲說「我很生氣」、表示「現在我不想跟你講話」),部分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大人或社會比較不喜歡的(例如:摔桌子、罵三字經...)。
父母可以先想想自己期待孩子怎麼表達負向情緒,並且示範希望小孩學習的表達方式給孩子看,因為重點不在於不能生氣,而是生氣時該如何反應會比較恰當。
注意力轉移與問題解決
孩子冷靜、轉移注意力後,再與孩子討論生氣的原因與改變、修補的方法,發完脾氣不只是道個歉就沒事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與善後,也要記得稱讚孩子願意好好溝通,來強化孩子的利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