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中的時候,我曾在FB專頁上發布了一張圖片,內容是「請問大家覺得在哪個橋上跟異性搭訕,成功率 (留聯絡方式,會後續聯繫對方)比較高呢」,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是吊橋,經過了一個月,也該把箇中原因清楚交代。
吊橋效應
大約40年前,有兩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群男性,將這些男性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的男性通過一座有點高且危險的吊橋;另一組的男性通過不危險的矮橋。當這些男性,走過橋後會遇到一個女性(以下簡稱A),A會請這些男性填寫問卷,填完問卷後她會留下電話與聯絡方式。
實驗結果就像大部分人想的那樣,走過吊橋的男性會聯絡A的機率,比走過矮橋的男性還要多。因為吊橋有點高且危險,所以走過去時,會引發那些男性的心跳加速或緊張感覺(就是所謂的生理反應),但這些男性會誤以為生理反應,是遇到A所導致的「臉紅心跳」,所以會有更高的機會與A聯絡。
環境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不過,我是一個兒童臨床心理師,戀愛非我擅長主題
在兒童的情緒行為治療中,有時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負向情緒行為狀況,較常出現在某些特定的情境(情境可以是場域、對象、或時間),就像男性走在吊橋時,會搭訕異性的機會較高;或我前一陣子遇到的案例:只在爸爸前分心、不專注*1。因此如何適當地調整情境,或在特定情境中介入/中斷孩子的情緒行為狀況,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回到吊橋效應
題外話,十多年前我還在唸大學,當我念到吊橋效應時,第一個想法是不應該找男性走吊橋(當受試者),而應該找女性來走吊橋才對,畢竟男性相較女性,本來就很容易搭訕別人。另外,後來的研究也顯示,雖然走過吊橋,若對對方沒有一點好感,即便產生心跳加速、緊張感覺的「生理反應」,也難以成功,這點海倫費雪在TED上的演講*2也曾提過。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的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的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doi8333v
*1 文內提到的個案經修改、移除個人身份資訊,無法被辨識
*2 海倫費雪在TED上的演講連結在此:https://goo.gl/5w9T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