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開始了!不論是第一次進校園、幼兒園畢業就讀國小,或是升中高年級...等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可能會遇到生活作息的改變、上課內容或方式的不同,也越來越需要專心、付出努力來完成學業。另外,除了學習更多人際互動、社交潛規則、閱讀氣氛,也需要容忍挫折和學習情緒調適。
在兒童的天生氣質中有一項叫「適應性」,是指孩子適應新的人、事、物或環境所需要的時間長短;有一項叫做「趨避性」,是指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或環境,所接受或拒絕的態度,這兩項能作為參考。若孩子在過去經驗中,需要花較久的時間才能適應,或是較抗拒接受新的刺激,當新學期開始前後這段時間,建議家長最好能更費心些。
12個需留意的指標
有時候,孩子會暫時卡住了、適應不良,需要敏銳的父母細細觀察。我從文獻閱讀與自身的工作經驗中,整理出可以留意的12點:
當上述行為越多,代表孩子越有可能適應不良。但是上面描述的只是行為表象,深入釐清後,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小明或阿寶都會欺負別人,但小明欺負別人的原因可能是害怕被別人欺負,所以先下手為強;而阿寶欺負別人的原因可能是被老師責罵,把氣出在比他弱小的孩子身上。希望家長可以找到原因後,再對症下藥。
若孩子在學校適應不良,多少都會影響學業表現、人際關係或生活表現,其實老師多半會是第一個注意到的人,因此與老師保持良好關係、尊重溝通非常重要。然而,新學期除了孩子在適應老師,老師也在適應整班的孩子,請不要逼得太緊。另外,若可以和同儕家長形成能互相支援團體,大家可以彼此協助、事半功倍,但同樣的也得尊重他人的意願唷!
幾個實用想法與建議
若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沒有回應,或孩子在學校可能真的遇到狀況,父母該怎麼辦呢?我想第一步父母要先安定自己的心,先搞定自己的焦慮,才能妥善處理孩子的議題。父母的情緒容易感染孩子,有時孩子可能真的有一點輕微的困難,但父母過度緊張,反而讓事情不可一發不可收拾。
適時等待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說,而是語言能力不夠好、表達困難或動機不足、不知道怎麼講。父母平時可以從關心心情開始,問問看「上學有什麼開心的事」、「那又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採取開放式的問題,從孩子正向的地方開始談起,建立親子談心的習慣,相對上孩子就更容易與父母表達遇到的困難。
同理技巧的運用
我很強調同理的重要性,若父母能採同理的溝通方式來與互動,非常有助於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同理的公式大概是「說明原因」、「回饋孩子的情緒」、「解釋他的行為」,例如:聽老師說忘了帶作業去,我猜你那個時候一定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又覺得同學在笑你,所以你一時生氣的揍了同學。當然,同理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自我坦露、連結情感
人都不喜歡表現不好的一面,孩子也是一樣。因此若父母能偶爾示範如何表達需要他人幫助,也有助於孩子表達在學校的適應不良。當父母能自我坦露遇到的困境,除了可以引起孩子的體貼的心、做出溫暖的行為外,孩子也能體會對家人示弱是安全的,更會主動與父母分享喜怒哀樂。
調適心情、轉移注意
有時候當你心情不好,你只想要一個人靜一靜,或是做些調適情緒的方法,但不想要討論發生的事。因當父母發現孩子神情不對,但孩子又不想說的時候,不如就別強迫孩子說了。先玩一些有趣的桌遊、玩具或親子繪本,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待情緒較緩和後,我想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願意開口。當他開口時,記得要多點鼓勵、少點責備。
問題解決、自我成長
當孩子跟父母說出在學校適應不良或困難的事時,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自我幫助,或有限度的幫忙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出幾個應對方法,也讓孩子問問其他人的意見。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除了讓孩子提高挫折容忍度以外,也能磨練問題解決、計畫能力,父母是孩子心理上的靠山、安全堡壘,但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力量,可以讓孩子更有自信面對未來的人生。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的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doi833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