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親子家庭方案:10種增進親子關係的方法

作者:蔡百祥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台灣人的親子關係很像股市」。在孩子出生後不久,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幾乎直線上升到孩子大約12歲(此時是多頭市場)。大約孩子12歲後,與父母的關係會急劇下降(此時是空頭市場)直到孩子20歲左右落底(此時是盤整)

之後親子關係會持續在谷底載浮載沉,大約到孩子30歲左右(盤整10年左右),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會慢慢改善、修復(開始轉空為多因此在孩子12歲以前,如果能好好培養正向的親子關係,當未來親子關係急劇下降時,才比較有緩衝的空間唷!

本文是我從國外圖文中整理出來10種增進親子關係的方法,其中我覺得第十點真的很不容易。我還記得我上次不小心笑了團體的孩子,而且我這個白目兒還沒有發現。結果孩子轉身過去一直跟我「哼」、「哼」、「哼」我才發現他真的生氣了,我就老老實實地道歉,我發現孩子愣了一下(我想他可能沒想到我把這件事情這麼當一回事吧),後來很快就能繼續上課囉。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任誰都有可能犯錯,只要犯錯後好好修正,都還會有其他可能的。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人際情緒教案:正向自我對話

作者:蔡百祥

大人會心情不好,孩子也會心情不好。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能在心裡說一些自我鼓勵的話,心情可能就會比較快好轉。(例如:我今天看期貨大跌三百點,心裡很OOXX,因為我有兩口多單。但是我可以在心理跟自己說:「我從兩年前就定期定額買台積電讚讚讚,我真的好棒棒」,我的心情就會稍微好一點)

這些類型自我鼓勵的話,在心理學上稱呼「自我對話」。自我對話的方式如果比較有彈性或正向,或是能把挫折當成養分,則比較不會陷入憂鬱或是一直卡在負向情緒裡面出不來,也比較能養成成長型思維。那該怎麼做才能增加孩子的正向自我對話呢?看完文章就會有答案唷!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人際情緒教案:什麼是「嫉妒別人」與該如何處理

作者:蔡百祥

嫉妒是一個很常見的複雜感覺,大約在4-5歲的孩子,就可能會有嫉妒的情緒。雖然嫉妒很常見,然而,如果孩子老是在嫉妒別人的話,可能也會讓孩子太悶悶不樂或不開心。因此,若百香果家長、老師發現孩子有嫉妒別人的情況時,可以試著先多跟孩子討論嫉妒的感覺是什麼(歡迎參考本圖文),並且跟孩子討論嫉妒別人的時候,該怎麼辦唷!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親子家庭方案:開啟親子/師生正向互動的三句問話

作者:蔡百祥


我最近聽了一場演講,其中有提到正向與孩子或學生互動的問句方式。簡單來說,如果從好奇、理解情緒的角度出發,孩子或學生才比較會有安全與信任感。當安全與信任感建立了之後,才比較有機會能引導孩子或學生檢視自己的行為,進而思考或執行改變的計畫。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模式還蠻棒的,因次我把我覺得不錯的問話方式整理出來,或許百香果家長/老師可以試試看這樣的方式,來與孩子或學生溝通唷!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情緒教育:每個情緒都有意義!

作者:蔡百祥


「情緒」是一種主觀經驗的組合,包含了「臉孔表情」、「生理反應」、「心理感覺」、「內在思緒」和「外顯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例如:生氣可能會有「氣噗噗的臉」、「頭很緊、看不太清楚、心跳加快」、「心理有把火的感覺」、「想要罵人的想法」、「用力關門的行為」。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人類有基本情緒(這也是「我的心情我決定」情緒圖卡的理論基礎),且大部分的心理學家都認為人類的情緒是隨著演化而來,圖上是我從國外文獻中整理出來「情緒可能的演化目的」。

其實每個情緒都可能有背後有意義呢!因此,處理負向情緒最理想的方式是「不要壓抑」,而是尋求正向的方式來情緒調適。所以不要再跟孩子說「不可以生氣了」,而是引導孩子「忍耐一下」、「轉移注意」、「抒發情緒」與「問題解決」唷!(更多細節請看「我的心情我決定」情緒圖卡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人際情緒教案:「情緒分數」

作者:蔡百祥

如果要讓孩子練習辨識情緒的強度,可以試著使用分數來標定的方法。常見用來標示情緒的方法像是「情緒碼表」、「情緒溫度計」...等等。這張學習單是我設計用來讓孩子練習辨識情緒強度用的,百香果家長/老師可以透過這個教案,讓孩子想想什麼事情會只有一點點開心、但什麼事情則是非常非常開心唷。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人際情緒教案:聊天主題與腳本


好好跟別人聊天,是教朋友的一項重要能力。如果孩子能跟同儕說話、分享,則更有機會跟別人建立關係、獲得友誼。然而,有些孩子因為個性較容易緊張、或是有自閉症、過動的特質,常常會不知道跟別人聊什麼,或是只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大家都會覺得很無趣),這樣就很容易影響到交朋友的品質囉。

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教案「聊天主題與腳本」,百香果家長/老師可以透過這個教案,引導孩子思考可以跟別人聊什麼。操作步驟如下: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五件孩子們想從大人身上知道的事...


孩子因為年紀小,需要被成人引導與照顧才能發展成熟,因此必須至少與一名成人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羈絆關係(通常是孩子的父母親),研究這個現象的心理學理論則稱為「依附關係理論」。目前研究「依附關係理論」的心理學家,大部分都認為若孩子在年幼時的社會與情感需求未被適當照顧與滿足,常常會造成成年後心理與人際功能的不健康。

說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孩子需要在愛的環境中長大,長大比較不會有心理問題。因此,圖文上的問題,就常常是孩子心裡的小小疑問,希望百香果父母/老師,可以常常適當的回應孩子的社會與情感需求唷!然而對於父母親來說,適當的愛真的很難拿捏,有時候一不小心會變成溺愛,或是太過嚴苛變成虎爸虎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