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幫助孩子改變,是大人的責任

作者:蔡百祥

我的工作是與父母覺得有「問題」的孩子互動與相處。 沒錯,在大人的眼裡,這些孩子中,有的個性較拗,堅持別人都要配合他,不然就會哭鬧吼叫;有的較畏縮,總是黏在父母身旁,遇到陌生人只會緊繃著一張臉;也有些孩子愛調皮搗蛋,欺負同學、不守規矩,連老師也拿他沒轍。

然而,在孩子出現情緒或問題行為的背後總夾帶許多成因,猶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我們急著對孩子做出處置時,不妨先深呼吸,停下來捫心自問: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狀況呢?

一個銅板敲不響,即便孩子真的有需要改進之處,我們大人又能做些什麼調整,來幫助孩子一天比一天更進步呢?但,說來簡單卻難做到。當大人心情好的時候,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一旦遇到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大人往往也來不及思考,衝動對待孩子,加以訓斥懲罰。


發怒前先深呼吸


以研究 ADHD 出名的 Russell A. Barkley(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精神科及小兒科臨床教授)曾表示:「在你和你孩子間,有一位需要保持腦袋清醒,但我想那個需要保持冷靜的人,不會是你的孩子。」


學習互相尊重


我常常需要陪父母一起好好思考:怎麼做才可以在一個溫暖、同理的態度之下來幫助孩子? 大部分的情況下,父母不妨試試與孩子保有更多的正向情緒溝通,傾聽孩子真正的心聲、不加以打斷孩子的話或破口大罵,讓親子間的溝通保有更多的空間與彈性,當父母在親職教養也能放下強烈的情緒與衝動,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正能量,多給彼此一些彈性與時間,孩子就會開始一點一滴地改變。

有些時候孩子出現的狀況,來自於整個家庭互動上所出現的問題,整體家庭互動上的問題卻透過孩子異常的表現,反過來提醒父母:我們的家庭,或許該進行一些重整與調適。

在調整的過程中,或許會摩擦不快,但是營造一個溫暖的家,總是父母最在乎的事,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知該如何下手,不要害怕尋求諮詢,多與朋友討論或是尋求專業協助,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親子溝通、親職教養上的服務與諮詢。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之親子會客室 2013.07.08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94798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請追蹤我,看更多相關的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