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ADHD非藥物治療介入之方向

作者:蔡百祥

以下為我整理對於ADHD之孩子的非藥物介入,常會進行的幾個較大方向,僅供各位百香果(大家的暱稱)參考。本圖文為我為 童伴心理治療所 撰寫,也請各位百香果多去按個讚唷!



「環境優化」


給予ADHD的孩子空間與彈性、不要同時出現太多刺激導致混亂或無法專注、結構化其日常生活作息(可使用檢核表)與提供適當線索...等。


「設定具體與合宜之目標」


ADHD的孩子在具體、明確指令的環境,較能發揮潛力。父母或老師可設定符合其能力之特定目標,若能完成則給予正增強/稱讚,從小事開始,建立ADHD的孩子之成功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


「行為治療計劃」


ADHD的孩子在日常生活或適應行為需明確的行為指引,父母可將對孩子的要求或指令,透過具體、清楚、簡單之視覺圖示呈現(例如:小圖卡),並反覆練習成孩子的內化語言。若孩子能達成則給予正增強/稱讚,若未能達成則給予行為代價(行為治療的原理一為:行為發生之後的結果,會影響行為再次出現的頻率與強度;行為治療的原理二:為同個情境的當下,個體決大部分只能呈現一種行為模組與傾向)亦可將約定延伸至學校,以穩定孩子表現。


「正向親子關係培養」


ADHD的孩子常會被拒絕或做事情做不好而打擊自信,在人際關係間亦常有衝突,因此,與父母的情感連結相當重要。若父母能與孩子建立正向安全依附關係與建構民主威望的教養風格,較能培養孩子的認知發展、專注力、心智解讀與情緒素養…等身心發展。

父母需一齊提供同理、溫和但堅定的親職教養態度,並提高正向教養風格脈絡,積極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當ADHD的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不穩定時,提供穩定的愛與規範並陪伴度過這段時光。若外在環境較少適當同理、引導情緒抒發與問題解決技巧的討論,ADHD的孩子易因挫折而出現/惡化原有的問題。另外,父母需提供良好的身教示範,才能協助孩子穩定。


「人際情緒行為預想與預演」


讓ADHD的孩子有機會反覆事先預習或多次給予練習機會相當重要,與ADHD的孩子討論遇上人際情緒困難時可以操作之具體可行的因應與調適方法,並常具體稱讚ADHD的孩子的內在動機與表現,以提高正向情緒及動機。


「大腦執行功能練習、具體化思考與計畫」


讓ADHD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機會練習專心,例如:找出其專注力持續最大值,將認知作業或功課分段,達到專注力持續時間的最大值後再休息,但隨著時間拉長其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對於視覺(仔細看)或聽覺(仔細聽)之刺激練習摘要、專注力策略提供...等等。另外,引導ADHD的孩子將思考歷程說出來或寫出來,讓父母或老師可適當修正、提供協助。

「自我調節與管理策略」


透過冥想靜心,引導ADHD的孩子練習等待、忍耐與延宕滿足之行為抑制,並練習自我監控、思考know how,時常提醒自己「現在發生什麼事?」(視覺/聽覺觀察及摘要)、「我有專心嗎?」、「我現在應該做什麼?」、「我現在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另外,讓ADHD的孩子自己決定如何計劃與行動,反覆練習內化成自我對話、思考,以改善症狀。


「適度休息」


隨著ADHD的孩子慢慢成長,其大腦結構與功能會大量的生長與發展, 這意謂其神經可塑性高(neuro-plasticity),故接受臨床心理師提供之介入相當重要。然而,ADHD的孩子需消耗比同儕更多的認知資源,才能達到相同之水準。可將ADHD的孩子需要完成的事情/作業切成許多一部份,讓個案在完成之後,稍作喘息、放鬆再繼續。孩子的人生還很長,也不要給太多壓力,切莫揠苗助長。另外,ADHD的孩子常會無法辨識目前之身心狀況,往往會過度勞累或答應超過其能力可負荷之任務,家長與師長宜提供適當提醒。

最後,希望ADHD的孩子都可以活得更好。但若非藥物治療介入幾乎無效,宜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可能。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的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doi833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