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豬隊友的故事

作者:蔡百祥

為了更加瞭解父母親實際會遇到的親子教養問題,我常常潛水在各大親子論壇或是line群組中觀察。在不少論壇群組當中,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看見媽媽們一起同仇敵愾地指稱爸爸為家中的「豬隊友」。媽媽們對「豬隊友」的描述,有時讓我聽得膽戰心驚,有時更升起無名火,但最大的感觸是父親角色的無奈與無助。

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正向的父親形象深深內化心中,將有助於父親發揮更大的角色功能,也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但有不少媽媽提到爸爸時,總是搖頭嘆息。

當我建議媽媽跟爸爸多加溝通時,可能是積習難改,溝通無助造成了反效果。媽媽們不妨試著調整溝通的方式,記住五大原則,或許有助提高爸爸在親職互動上的效能。


先從爸爸的專長開始


以演化的觀點來看,在遠古時代,原始人爸爸多半扮演外出打獵的工作,雖然現在已經不是 500-600 萬年前的原始人,但爸爸在親職教養上,還是容易少一根筋。正所謂凡事起頭難,先從簡單處下手,若爸爸熱愛運動,不如安排爸爸帶著孩子一起打籃球,等到爸爸與孩子的相處漸入佳境,逐漸就會激發父親的親職教養態度。


協助爸爸表達情感


台灣的男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少被鼓勵自我探索,說出自己的情感,若將感受說出來,往往被視為「娘娘腔」、「弱者」的表現。在爸爸的成長過程中,恐怕也鮮少被溫柔對待。一旦與孩子相處需要展露情感的那一面,對某些爸爸而言,這是既複雜、抽象且陌生的經驗。

爸爸們在職場打拼事業有如猛龍過江,但回家後反而一句溫柔的話也開不了口,長久下來,爸爸們往往只能選擇逃避。因此不妨先從同理爸爸的感覺開始,引導爸爸辨識情緒,協助他們表達情感,減少他們面對孩子時不知所措的感覺。


多稱讚爸爸對孩子的付出


主動告訴爸爸他做好了什麼。人都喜歡被稱讚,即使是嚴肅的爸爸亦然,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若爸爸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被稱讚了,根據行為增強的原理,爸爸就會出現更多的好行為。被稱讚會帶來更多成就感,當爸爸在親職教養中的成就感變多了,將會更有意願參與。


不要在孩子面前漏爸爸的氣


這容易讓爸爸感受到羞辱感,沒有一個人喜歡被嘲笑,收起譏諷的口氣,不要再叫爸爸是「豬隊友」,人如果感受到威脅或攻擊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挑釁反擊回去。即使沒有在爸爸面前直說「豬隊友快來幫忙」,但是媽媽潛藏的不悅,爸爸隱約仍感受得到,只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長久下來,夫妻的互動會有不良的影響。因此減少命令式的要求,增加共同討論的決定,也可讓爸爸在親職互動中有更多的參與感。


自我應驗的預言


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意思地說,你預期事態如何發展,它就會真的朝向心理的預期發展。在 1960 年代,有兩位心理學家將資質、能力相類似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接著這兩位心理學家告訴老師:其中一組是天賦資優的學生,對照組則是資質駑鈍的學生。

一學期過去之後,天賦資優組的學生成績表現顯然比資質駑鈍組的學生還要好,但其實這兩組學生原先的資質、能力都相近,這就是自我應驗所產生的暗示的力量。當媽媽預期爸爸會幫忙或是鼓勵爸爸能做好親職教養時,表現出來的語氣與口吻都會較和緩,當爸爸感受到更多正向,也就會增強他的親職參與互動。


爸爸應該要是親職教養中的「主隊友」,而不是「豬隊友」


我相信時代越來越進步,有意願參與孩子成長的爸爸越來越多,只是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有溝通才會有共識,期待爸爸與媽媽在親子教養上可以站在同一陣線,一起參與孩子的成長。若真的感受到困難,也不妨跨出去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請追蹤我,看更多相關的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