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問題行為的四個可能原因

作者:蔡百祥林沛宇

「阿祥!怎麼又不寫功課!」、「小百老是在排隊的時候推人」、「蔡仔,上課都動個不停,一直吵別人」...以上都是我在工作時,常聽到父母對孩子的抱怨。其實不只是孩子,連我家的主子「歡歡」,也常會出現「問題行為」。




若從心理諮商的觀點,在介入問題行為時,要仔細分析問題行為的成因與動機,才能根除問題,若問題行為的原因與動機沒有被照顧,往往改善了 A 問題行為,孩子就發展出 B 問題行為,防堵了 B 問題行為,卻出現  C 問題行為,一再令人苦惱。

例如,一個父母工作繁忙,很少與父母相處的孩子可能會不寫功課( A 問題行為)來作為抗議,但若不知道他不寫功課的原因,而僅是要求他認真寫功課,孩子可能會認真寫功課,但是偷拿家裡的零錢( B 問題行為)去買小玩具來作為宣洩管道。

幾個常見的問題行為成因如下:感官需求、逃避目標、尋求注意以及心理因素(例如:報復、尋求權力、展現無能...等等)。另外,若父母或外界的要求超過孩子的生心理發展水準,孩子無法做到後的抗拒或情緒反抗,則不在此處的討論範圍內(例如:要求收兩歲小孩自己收好玩具,不然就在她面前摧毀玩具,結果孩子情緒爆炸)。




感官需求


大腦常在尋求外在刺激輸入以激發活化程度,例如:看電視、玩手機、工作、運動、興趣與嗜好...等等,都會激發大腦的活化程度。但是當大腦一瞬間獲得過量刺激(例如:走到五花八門的大賣場),人就容易感受不舒服、甚至引起負向情緒;當大腦刺激量過少(例如:欣賞文藝電影、長時間安靜等待),人就容易無聊。孩子在這兩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暴走、作亂、自我控制困難或問題行為。


逃避目標


有時候,問題行為是為了逃避某些將要發生的事,最常見的就是工作上因老闆要檢討業績,同事不約而同的感冒、腸胃炎或是家人住院。假如問題行為是為了逃避特定的目標,只要那件事情不會發生,問題行為就很會消失,因此該如何處理這類型的問題行為,想必家長(或老闆)一定很清楚了!


尋求注意


當問題行為常出現在家長在跟別人說話、較長時間冷落孩子或孩子造成某些狀況,讓你不得不花時間處理,這個問題行為就很有可能是為了尋求「你的」注意。另外,若家中有許多孩子,家長分身乏術,導致孩子常需奪取大人在意,或獨生子的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也易出現尋求注意的問題行為。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的問題行為多少都帶著「尋求注意」的味道,但不表示沒有其他的可能。


心理因素


最後一種問題行為的可能,來自於內心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看見,例如:為了獲得物品而打人;受到委屈,故採取報復行動;親子關係中被壓迫,為了尋求權力感的為反抗而反抗;總是受挫,已習得無助,展現出無能、自我放棄;父母感情不睦常互毆,孩子的問題成為家裡氣氛的代罪羔羊;父母做出錯誤示範,直接或間接鼓勵暴力行為...等等。

若是特定心理因素導致的問題行為,有賴家長真心的接納了孩子內心傷口,以及家長做出自我改變的承諾、行動,並維持好一段時間,孩子的問題行為才有機會得以撫平。


請讓專業來


問題行為的處理不是那麼容易,而問題行為的成因也常不只有一個,許多家長常在網路上敘述孩子的狀況後,詢問我該如何處理,或家長試著看書操作後,再問我「為什麼書上的做法沒有效」。

我的答案通常只有一個「由於我沒看過孩子,所以我無從建議起」,我不在網路上回覆問題,就像你不會看了外科的教科書,再幫自己開刀一樣。我的良心建議是尋求臨床心理師的會面與協助吧!

除了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有價外,心理諮商有許多眉眉角角與細節,是很難言喻或具體寫在書中(例如:孩子透過跟我的正向關係而改善問題行為、問題行為的操作型定義...等等,想必你看了一定滿頭黑人問號),也必須要有許多反覆操作經驗,才能找出正向改變的方式。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的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doi8333v 

參考資料:Severe Behavior Problems: A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Approach (pp.80-82), by V.M.Durand,1990, New York: Guilford: Copyright 1990 by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