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ADHD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

作者:蔡百祥沛智心理治療所

遊戲成癮是近年最熱門的研究主題之一,去年(2018)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簡稱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納入標準,雖然仍有許多爭議,但這也代表社會相當看重此議題。

不過,ADHD 也就是熟稱的過動兒,非常容易遊戲成癮。ADHD 的全名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它有三項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及衝動。 ADHD 的盛行率在學齡兒童中估計為 3%-5%,男女比率約 4:1 到 9:1。目前最主流 ADHD 的心理病理機制為腦功能「行為抑制」的缺損與自我監控、調整、分配專注力的困難。這樣的特質,會讓 ADHD 非常容易對遊戲著迷,主要原因如下:




啟動酬賞機制


ADHD 大腦的酬賞機制失調,容易著迷於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打電動、線上遊戲甚至是社交媒體(例如:臉書、IG或抖音),多會讓使用者有開心的感覺(不然遊戲公司就要倒了),也能讓使用者獲得關注,在「螢幕時間」時,會持續刺激 ADHD 大腦的酬賞機制,讓 ADHD 特別欲罷不能。



專注力的拐杖


對於 ADHD 的人來說,啟動專注力或持續消耗精力來做事情相當不容易。打電動、線上遊戲甚至是社交媒體(例如:臉書、IG或抖音)...等等的程式,都設計成只要消耗一點點精力就可以繼續,或甚至為了減少消耗專注力而設計,因此 ADHD 的人在使用時會感到放鬆、自在。有些學者會將此點稱呼為「專注力的拐杖」。


強烈、立即的感官刺激


打電動、線上遊戲甚至是社交媒體(例如:臉書、IG或抖音)...等等的程式,都強調「立即」的回饋,立刻、現在、馬上是 ADHD 的人相當渴求的,因為 ADHD 的特質會讓他們不太能等待,有延宕滿足的困難;另外,數位世界的感官刺激多半比真實世界強烈,這點會讓有「喜歡尋求刺激」特質的 ADHD 難以忘懷。畢竟真實世界緩慢、需要等待、刺激又不夠大。


無意識的自我治療


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不穩定(通常是多巴胺再吸收問題,造成多巴胺濃度過低)是導致行為抑制困擾或專注力調節失常的主要原因,然而,打電動、線上遊戲甚至是社交媒體(例如:臉書、IG或抖音)...等等的螢幕時間,會讓使用者大量分泌神經傳導物質,感覺快樂、恢復精力或能專注、自我控制的感受。


超聚焦與拖延


 ADHD 的專注力不只是不足,因為自我調節專注力的困難,有時 ADHD 的人會出現超聚焦(過度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忽略真正應該做的事)或拖延的現象,這剛好與「螢幕時間」一拍即合, ADHD 的人在時間感的覺知上原本就比較有困難,特別在使用數位產品時,幾乎更難離開或「下線」。


最後...不只是遊戲成癮,是易行為成癮體質


或許我是最有資格發表本議題的臨床心理師,我在就讀研究所的時候,因為壓力,每日專研魔獸世界,當上了該伺服器中三大公會的會長(還有人知道蒼芎之怒嗎?哈哈),統整了半個伺服器的玩家(雖然不多,應該只有一兩百個活躍的人)一起推王打怪。

事後回想,我真的喜歡玩嗎?也許一開始真的喜歡,但後來玩得好膩,只是生活很苦悶、沒有更有成就的事情可以做,才開始了我的魔獸之路。後來畢業、退伍、工作之後,我發現我對工作、賺錢上癮,可以說是個「工作狂」。在工作時我感到非常有能量,所以也常常忽略掉我身旁的人。

怎麼解決呢?其實我不知道,閱讀文獻或我去接受諮商的答案,都是要我去發展真正的親密與情感連結,就會從工作狂的狀態離開。然而,如果這樣說的話,我們人類是不是對於「親密與情感連結」...上癮呢?



追蹤我,看更多相關文章、照片與圖文創作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isean.psy/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的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doi8333v